Tuesday, March 29, 2016

2016-03-27 廣東話 VS 普通話

教育局三個月前就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向民間徵收意見,提出繼續以普教中為「遠程目標」,並倡議學生要具備認知簡體字的能力。是次諮詢除了學界意見外,也收到超過兩萬份公眾意見,再次引起坊間對普教中的爭議。

回歸後,鼓勵學校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簡稱「普教中」,語常會自08/09學年推出「普教中支援計劃」,至今有總共撥款2.25億元,支援了160所中、小學。目前,超過七成小學及接近四成中學開設不同程度的「普教中」班別。

推行普教中,的確有助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聆聽及說話能力,更有說可提高寫作書面語技巧,然而,是否真的能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仍有待商榷。有教育學者擔心過早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反會窒礙學童掌握母語廣東話。也有部份學生因普教中而影響對中文科的興趣,混淆了普通話和廣東話的讀音。在一片普教中主流的情況下,有學校決定重拾母語教學,讓學童以熟悉的語言學習中文,不該本末倒置。

廣州多年來都是以普通話教授學科,幾年前更發生了捍衛粵語的社會事件。廣州民間近年著力保育粵語及本土文化,有小學鼓勵學生在課堂外以粵語溝通和參與粵語文化活動,例如粵劇和童謠等等。也有家長刻意要求小朋友在家裡要講廣東話,抗衡強勢的普通話社交語境。這些微小的舉動呈現了廣州人對保育母語廣東話的意識。

謝昊見證廣東話在廣州越來越被矮化

廣州的小學校長葉麗詩校長積極推廣粵語

有學校於新學年轉回粵教中

普教中,即是普通話教授中文科

超過七成小學實施普教中

普教中令部份學生混淆廣東話與普通話的讀音

部分學生因為普教中而不喜歡中文科

普教中對家長是一個挑戰

教育學者證實, 中文閱讀能力與教學語言沒有直接關係

廣州民間積極保育廣東話

Monday, March 21, 2016

2016-03-20 難民真與假

香港是多元開放社會,基於人道立場,協助真正的難民是香港應有之義,不過近日入境處發現有人利用免簽證之便訪港,來港即提出免遣返聲請,懷疑有部份聲請人濫用機制,延長滯港時間,至今已累積超過一萬一千宗免遣返聲請個案需要處理,當中提出聲請人的國籍,以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及孟加拉較多。

另一方面,在港尋求酷刑聲請免遣返的難民,生活面臨困境,他們等候甄別資格,滯留在香港遙遙無期,部份更有子女,他們亦希望政府可以盡快打擊假難民的措施,讓他們可以有看得到的將來。

根據政府數字,涉及免遣返聲請人的犯罪數字逐年上升,問題亦為政府帶來沈重財政壓力,上個財政年度開支超過六億元,特首梁振英亦表示關注問題,,考慮退出<禁止酷刑公約>,到底又是否可行?






2016-03-13 退休保障,前路茫茫

退休保障問題在不同年代的香港都曾經引起討論,可是由港英時期到今天特區政府,香港始終沒有一個令長者安享晚年的退休保障制度。

2015年12月,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率領的扶貧委員會,展開了回歸以來首個諮詢,為期六個月。諮詢文件建議了「有經濟需要」和「不論貧富」兩個模擬方案,供社會討論,不過卻引起各方爭議,有人批評政府一早已經表示對「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有保留,今次諮詢只會變成假諮詢。

退休保障,固然是長者們關注的議題,政府官員更質疑要下一代增繳稅項,以不論貧富方式供養上一代是否不公義?但一班仍然在職的年輕一輩又有何想法?當人口不斷老化,怎樣的思維和討論,才能為香港社會建構一個老有所依的退休保障制度呢?








Monday, March 7, 2016

2016-03-06 誰主棕地?

自70年代後,香港農業開始式微;與此同時,社會經濟起飛,新界大量農地漸漸被改為港口後勤基地,用作物流、物料回收和汽車維修等行業用途。鄉郊土地改變了原來的土地用途,今天被稱為棕地。

1983年,一宗政府敗訴案例,成為棕地氾濫轉捩點,法例只可限制農地上不可建屋。農地可作其他非農業用途,引致大量貨櫃場廢料場林立。學者與民間團體均批評政府既沒有物流業政策,亦沒有棕土政策。

政府終於1991年將城規條例引入規管鄉郊土地用途,然而自然環境仍不斷受破壞,社區衝突更日漸尖銳,車禍、火警頻生。最近有民間團體發表一個棕土報告,統計出全港棕地面積達1192公頃。

政府近年積極覓地建屋,元朗南發展透露要收回絕大部份棕地作發展,究竟這是解決棕地問題方向,還是反之只將棕地問題轉移其他地方?棕地繼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