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5, 2017

2017-04-24 拒絕當樓奴

「無殼蝸牛」捱貴租住「蝸居」;成功上車一族,供貴樓,犧牲生活,這群香港人都自稱「樓奴」。他們心中可能都縈繞著一個問題:「住屋本是基本生活需要為什麼變成投資項目?要找一個安樂窩為甚麼越來越說難?」

EVELYN 和 MICHAEL,一對剛大學畢業的九十後小情侶,家庭月入不足四萬。他們慨嘆私樓樓價高不可攀,實在不想當「樓奴」,只好提早結婚以家庭單位申請居屋,只望增加「中獎」機會。然而,申請居屋解決不了小情侶的燃眉之急,只好暫且租房。他們願意付上一萬元的租金,差不多佔四分之一的家庭總收入,然而他們走遍港九,遇上心儀的租盤,不是業主反口,就是被其他租客捷足先登。面對現在畸形的樓市,他們自嘲是被政府遺忘的一群,政策未必能及時幫上,無殼蝸牛只好無奈接受。

CHANII 和 NEO,一對八十後的中產夫妻,家有一子一女和兩位外籍傭工,月入超過十萬。工作多年已經有足夠儲蓄作置業首期,然而他們眼見樓市越來越失控,不願當「樓奴」,決定擱置上車置業,反而樂得輕鬆。他們認為現時港人價值觀顛倒,認為有樓才是成功,反而忘卻了人生除了交租供樓以外,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

且聽聽兩對典型香港夫妻,「無殼一族」的聲音,兩個不甘心當「樓奴」的故事。



Monday, April 17, 2017

2017-04-17 運動場上

早於2002年,政府以「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作為支持體育運動發展的目標。直至最新2017年的施政報告,政策口號猶在,報告內容更規劃部分土地改建為各類運動設施,但部分規劃的位置原來是舊酒新瓶,十多年來只是紙上談兵,改建計劃一直遙遙無期。

無論大眾及精英運動員都積極需求運動設施,但回望現有的運動場地,卻出現不同的設計及配套問題,導致有場地無人知,有場地不適用,甚至有香港精英運動員面對場地不足下,多年來不斷親手開闢練習路線。

在香港寸金呎土,對土地的需求極為殷切下,到底政府的運動政策方向,與實際提供場地配套,又有多少落差呢?

Monday, April 10, 2017

2017-04-10 思裂的我

狂躁抑鬱症.思覺失調及精神分姴症,都是不同類別的精神病患,醫管局數字指出,現時接受公立醫院精神科治療的人數大約有二十二萬人,而精神病康復者在社區的支援是否足夠呢?

隨著「去院舍化」的概念日趨普及,社區為本的精神復康模式亦應運而生,好像社會福利署於二○一○年十月重整精神健康支援服務,在全港各區設立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但時至今日,仍然有中心因居民反對而未能落戶,影響服務的推展,有精神病關注組指出,社區支援服務未能滿足病患者需要,尤其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士,他們在康復期通常長期使用口服藥物控制病情,但部分病患者未有按時服藥或定期到診所覆診,令療程效力大減,並出現復發的情況。

本集將會由三位精神病康復者現身說法,訴說他們在復元路上的種種艱難,尤其希望家人和社會的接納,除去精神病的標籤,讓生命重新注入動力和希望,而社會亦可通過個案中的阿華、阿儀和金彩的故事,從新認識精神病。





Wednesday, April 5, 2017

2017-04-03 真假諮詢

政府自回歸以來,就各項政策發表超過400份公眾諮詢文件向公眾收集意見。 政府就一項政策的諮詢,由發表至撰寫報告都按規定做妥所有程序,理應能妥善聽取及收集民意,但近年經常被公眾批評為假諮詢。 到底是「諮詢」出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