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3, 2019

2019-12-09 子欲養...

持續半年的的反修例示威,把抗爭戰場由街頭帶到家庭。

六月十六日在父親節晚上,抗爭者阿夢收到爸爸的訊息:「這些垃圾香港人⋯⋯」

下劃的文字,阿夢已經不上看下去。她千萬沒有想過,她今天會成為爸爸眼中的「暴徒」。

吸催淚彈,避開警察耳目已經成為阿夢生活的一部分。不過,這名抗爭者的另一個身份是警二代。

阿夢出生警察世家,從小經常聽爸爸講很多多「警察故事」,一直以考警察為目標,並為警二代呢個身份感到自豪。

「十幾年前有兩套電視劇,火速救兵同陀槍師姐都好受歡迎,我常常跟爸爸是消防員的同學鬥咀,哪個職業勇敢一些。」

不過,一次社會運動,她成為爸爸眼中的「垃圾香港人」,她按捺不住,離開住了二十多年的家⋯⋯

家庭,對於九十後的阿特,在今次反修例運動,賦予多一層意義。

九十後阿特是反修例運動的抗爭者,他性格反叛,跟家人關係比較疏離,不過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拉近了跟哥哥的距離。

五年前,弟弟阿特仍是中學生,對社運沒有認識。每晚也出入佔領區的哥哥阿斯,帶弟弟阿特出入示威現場,成為他人生第一次政治啟蒙。

雨傘運動後,哥哥對香港社運感到絕望,加上計劃成家立室,包伏大了,變得政治冷感。不過,弟弟卻成為抗爭者,不時站在抗爭前線,讓家人十分擔心。

「每次抗爭,仿如抽一支生死籤。我知道家人擔心我,不過,手足都是我的家人,香港也是我的家,我又應該如何選擇?」





Sunday, December 8, 2019

2019-12-02 大學變戰場

過去三星期,香港不同的大學都變成了衝突據點,校園烽煙四起,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更曾陷於連日激戰,衝突愈來愈升溫。

大學,本來是寧靜的校園,為會突然淪為槍林彈雨的戰場?

大學生,本來是未來的社會棟樑,是什麼令他們願意寫下遺書,犧牲個人前途走出來抗爭?

2019-11-25 變天

反修例風波持續五個月,日前更出現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的連日激戰﹐令今屆區議會是否能順利進行,蒙上陰影。

政府表明若有騷亂,有機會押後選舉,呼籲社會各方保持冷靜和克制,區議會的選舉,已成為社會角力的新焦點。




Monday, November 18, 2019

2019-11-18 選戰倒數

今屆區議會選舉是回歸以來首次沒有候選人自動當選的選舉,四百多個選區第一次區區有競爭。反修例運動下,不少政治素人參選,揚言這是一場良知與暴政之戰。有在社區紮根十年的建制派區議員對於反修例運動下的區選高度政治化,表示無奈。

建制派質疑選舉能否公平進行,有建制派代表提出應考慮為押後或延遲選舉劃下死線。政府重申沒有劃下死線的必要,但隨著有建制派議員遇襲、示威者離世和受槍傷、全民三罷等,局勢漸趨緊張,區議會選舉還能如期舉行嗎?

Saturday, November 16, 2019

2019-11-11 黃藍消費戰

平日去餐廳吃飯,最講究「平靚正」,但在反修例運動進行五個月後,今天連吃飯也先要問黃藍。除了在前線抗爭,「以錢為武」,被視為生活中的抗爭。有人發起「幫襯黃店、罷買藍店」的消費運動,希望在經濟差的日子,支持同路人。在香港從商,過去甚少問立場,但你不找政治,政治卻找上你,各大商家如何面對這個政治浪潮?近日坊間提倡「黃色經濟圈」,要實踐有何難度?

2019-11-04 歸期

七月一號,一群示威者衝擊及闖入立法會抗爭,警方於事後進行搜捕,部分人逃往台灣暫避風頭、尋求庇護,七月一號的衝擊,成為了他們人生的轉捩點。

鏗鏘集記者赴台,紀錄「反送中」少年流落異鄉的心路歷程及反思。

2019-10-28 煙

近年,電子煙及加熱煙全球盛行。煙草商廣告形容為人類公共衛生的新革命,聲稱能協助煙民戒煙。煙草業界更把電子煙宣傳為潮流玩意,吸引非吸煙人士,尤其青少年使用,加上人造口味和吸食器皿花款多,受青年人追捧,令他們忽視電子煙的害處與傳統香煙無異,不過亦有歐美國家研究報告指出,吸食電子煙的禍害比傳統煙草甚至更多。

特首林鄭月娥於去年10月在施政報告公布,政府建議修改法例,全面禁止電子煙、加熱煙等新型煙草產品,由入口、製造、銷售、分發及宣傳都是違法,最高可判監6個月及罰款5萬元。社會上對應該規管還是禁售電子煙有不同意見,醫學界、教育界要求全面禁止,但另一邊則有人指禁電子煙而不禁傳統煙是雙重標準,有煙民質疑「禁賣不禁食」,是剝奪他們的選擇權。有不少意見更加指出,政府在禁電子煙及加熱煙的同時,卻沒有就全面禁煙提出時間表。究竟成效有幾高呢?

2019-10-21 醫患之間

反修例運動持續不斷,醫護界出現一個新現象:示威者為免私隱外洩,不敢說出真實的病情。甚至礙於醫生的政見與自己不同,擔心會被出賣資料,不少人即使受傷或不適,都不敢去看醫生。

透過傷者和醫護人員的經歷,呈現出白色恐怖下的醫患關係。

近日不時有警察在公立醫院出現,有醫護界人員擔心引起公眾恐慌。

李家麟是註冊中醫師,反修例運動之後,他擔任總機,接收不敢到醫院求醫的個案。

有傷者不敢看醫生,前線義務急救員即場為傷者處理傷勢。

反修例運動之後,到公立醫院急症室的人數有近1300人。

2019-10-14 誰的真相?

反修例運動曠日持久,網上湧現龐大資訊。Fact check(事實查核)成為這年夏天的共同回憶,但「黃絲」、「藍絲」眼中的「真相」卻越走越遠。這一集,我們走進「黃絲」、「藍絲」的資訊世界,看看兩者如何大不同。

Sunday, October 13, 2019

2019-10-07 記10.1

2019年,香港經歷了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持續了三個多月的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仍未結束,激烈的示威活動浪接浪。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成立七十年,今年的國慶,香港人如何渡過?








Monday, September 30, 2019

2019-09-30 我的家國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邁向七十年,卻面對香港自回歸以來最大及最長久的社會運動。三個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香港人,如何從過去的記憶,談談家國情壞?國家成立七十年,他們又有甚麼感覺?

蔡詠梅,1948年成都出生,小學至中學都喜歡閱讀,自小被灌輸要愛國家。及至文革,當過紅衛兵,第一次面對政治覺醒,發覺中國共產黨的黑暗,非如想像中的美好。1980她隨家人來香港,是投奔自由的國度,曾戲言「一橋之隔,這裡什麼都可以罵,除了老婆;橋的另一邊,什麼都可以罵,除了政府」。來港近四十年,蔡詠梅深深感受柏楊的名句「那裡有自由,那裡是我的祖國」,談起家國情,就在一張一九六六年文革時拍的一張相片開始…

朱紋緯說,自已是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的後人,一直在爸爸的愛國情懷下長大。

1942年,抗日戰爭爆發期間,朱紋緯爸爸跟爺爺由鄉下中山,逃難來香港,來港後,日軍全面攻佔香港,爸爸於是加入東江縱隊遊擊隊,負責情報工作及分配物資。

他憶述,爸爸一直強調自己是中國人,從小就培養他民族意識,家國情懷的重要性。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他笑言「不單心繫家國,身體也要回歸祖國」,於是回歸當年搬到深圳居住。他說,當年香港回歸後,保留了不少殖民地的色彩,包括教育,法律制度等。他希望子女受中國教育,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中國人。

國家七十年生日,他回想起爸爸送贈的一套軍服,如何繼承了爸爸的家國情懷…

何嘉柔,1998年在香港出生,年少時經常跟家人往返內地,也常買簡體字書,從閱讀中培養了對國家的感情。初中時開始接觸六四事件,開始反思國家是否與童年時的期盼那麼美好。五年前的雨傘運動令她徹底覺醒,響應雙學號召,站在龍和道企圖包圍政總,卻被警察用警棍毆傷,深感國家對香港的壓逼是嚴厲的。自此,她不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只自稱是香港人。建國七十年,她沒有絲毫的喜悅,只想著怎樣為國家「贈慶」,表達香港人爭取雙普選的訴求。何嘉柔正是年輕一輩與國家越走越遠的一個身影。



Sunday, September 29, 2019

2019-09-23 香港不一樣

經過三個月的群眾活動,特區政府終於由「暫緩」變成「壽終正寢」再變成「撤回」《逃犯條例》,有人認為政府可算是回應了,民間「五大訴求」嘅第一訴求,然而部分人認為香港已經變了,回不了過去。他們怎樣形容這個變了樣的香港?

「灰心」。DEREK認為現在周末各區烽煙四起,然而周一上班的時候卻回復平靜,上班上學,彷如港人活在平衡時空。「悲哀」。一直支持警隊和政府的VICTOR說,他看到滿街都是「光復香港」的塗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少了理性,多了紛爭。「最後」。被捕人士JACK形容這次過百天的群眾活動為背水一戰,他賠上了工作機會,甚至冒著再次被捕的風險,他也要繼續參與。「覺醒」。警察妻子CHERRY說她感覺到香港人真的覺醒了,找到了方向。

百日過了,反修例行動已經變了不只是針對送中條例,亦改變了整個香港。這個不一樣的香港彌漫著,仍然升溫的仇警情緒,各行各業和社交媒體的白色恐怖,黑幫勢力介入政治議題的恐懼,香港已經回不了當初,但如何開拓前路?

2019-09-16 開學的一課

有關修訂《逃犯條例》爭議持續三個月,新學年開始,學界有自發「罷課」行動,有學生表示在「罷課不罷學」的原則下,參與罷課和有關集會,認為有表達反修例訴求的權利,節目中被訪的中學生和大專生堅持罷課的理據是什麼?過程中的效果和心聲又如何? 教育局表示堅決反對師生罷課,強調任何人不應煽動或鼓動罷課,學校更不應成為政治角力的場地,各院校對罷課的處理手法各有不同,好像有要求學生必須得到家長的同意書才可罷課,亦有學校以關愛牆方式表達,原先兩星期的學生罷課最終會以什麼方式告終呢?


Tuesday, September 10, 2019

2019-09-09 濫暴?

警方在多場警民衝突中的執法手段被批為「濫暴」,八月三十一日太子地鐵站拍攝的片段,顯示警員在無合理情況下以暴力對待市民,之後的連日警民衝突中,亦被指涉及濫暴,究竟警方有無使用過分武力呢?

自六月以來的示威浪潮中,警方發射超過二千枚催淚彈,警方強調是使用最低武力驅散示威者,但催淚彈對市民,及社區造成的影響,會否如警方所言,只是很短暫的影響?鏗鏘集徵集市民病徵,又委託化學工程師化驗催淚彈化學物有否殘留社區。

Monday, September 2, 2019

2019-09-02 這一年......十五歲的暑假

2019年的盛夏,反修例運動由最初遊行集會,去到遍地開花,經歷了不同階段。

當中一班年輕的抗爭者,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訴求。

今年六月,《鏗鏘集》採訪過兩位十五歲的中學生。兩個多月以來,我們一直追蹤著他們的成長與變化。由最初的青澀、膽怯,變成勇武派,走在抗爭最前線。經歷過難過、憤怒、沮喪與傷心。

2019年,他們過了個漫長而獨一的暑假。開學在即,他們又是否真的能重投校園,重拾學生的身份與心情?

2019-08-23 以暴制暴?

持續兩個月的反修例爭議,警民衝突持續升温,暴力場面不斷出現,甚至出現街頭打鬥傷人案件。警方在行動中發射了接近2000發催淚彈,亦用過殺傷力較大的橡膠子彈、布袋彈、海綿彈。示威者行動同時升級,包圍多區警署,投擲氣油彈及放火。當局讉責暴力的同時,示威者亦控訴警方濫用武力,以暴止暴是否出路?

Tuesday, August 20, 2019

2019-08-07 時代革命?

踏入八月,持續了兩個月的抗爭運動不斷升溫。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成為勇武示威者的口號,衝突蔓延到集會遊行以外的社區,到目前為止,超過四十人被控暴動罪。

與此同時,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一班市民亦靜靜地起革命。首次號召全港大罷工,響應的包括公務員。

公務員阿倫及阿曦,做了十年公務員,生活安穩,一直少就政事公開發聲。不過,逃犯條例引起的社會抗爭持續升溫,政府的不作為讓他們決定出來罷工。

究竟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對這班抗爭者,有何含意?

和理非進場升級,又如何改寫這個運動的方向?




2019-07-29 721元朗黑夜

721晚的元朗衝突,警方被質疑處理緩慢。警務處處長盧偉聰解釋「遲到」是部分警力調派往港島處理示威及警員當時正處理3宗打鬥、1宗火警。

《鏗鏘集》記者整理7月21號晚上不同的片段,訪問相關人士,按時序梳理情節,詰問元朗黑夜衝突中,消失的警力在何處。

2019-07-22 612/721的傷口

反逃犯法例引發連串風波,6月12日警方施放150枚催淚彈,20發布袋彈,及未有公布實際數字的橡膠子彈,所用的裝備,遠超過2014年的佔中運動87枚催淚彈。612當日有不少片段顯示,警方近距離向示威者採用武器。

外界關注,政府是否用了不合乎比例的武器;是否採用過度武力。政府官員一致口徑表示,示威者可以向監警會投訴。

不過,612中遭警方過度使用武力對待的傷者,對監警會有戒心,擔心投訴資料會成為警方控告他們的罪證。公眾亦要求一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底調查事件前因後果,對示威參加者及警方才公道。

7月的抗議活動中,警民衝突越來越激烈,監警會主席梁定邦表示會主動檢視6月9日至7月2日的衝突場面成因,及建議如何預防類似事件發生,並會將報告給特首及警務處長。但監警會有限制,未必符合公眾期望。

監警會主席梁定邦率委員七一巡視遊行情況。

楊老師在連儂牆寄語

楊老師於612在金鐘被警方的槍彈擊傷右眼,要蓋上右眼才方便工作。

銅鑼灣連儂牆記下市民對反逃犯條例修例的意見。

Tuesday, July 16, 2019

2019-07-15 再見老人村

因為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被譽為香港最美的「老人村」石仔嶺面臨清拆,近千名長者的退休生活,明年四月就要面臨第一期清拆帶來的衝擊。溫伯五年前已在立法會向官員爭取無縫交接,政府承諾2023年會建好新安老院舍讓所有長者一起搬,但轉頭又要先清拆部分院舍,影響160人。溫伯語帶不甘,說搬到哪兒都沒問題,最重要是石仔嶺「一家人」齊上齊落,可惜事與願違。在石仔嶺住了七年,看着朋友一個一個離去,令他更珍惜這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面對身邊人事的改變,本來一個不變的安老之所是他安心之處,現在每天跟新相識室友種種田,說自己九十歲了,未來的發展或許與他無干,但仍為其他要面對搬遷的老人憂心。

李婆婆和兩名室友,性格雖然各有不同,但朝夕相處一番磨合之後,已成為好姊妹。明年院舍清拆,唯恐搬遷後不能再和室友一起,亦怕未能與一直照顧她的看護在一起。

營辦者許姑娘說,人老了適應力越來越差,好像屋外的大樹,生了根就難再移植。老人家也許就像這些大樹,心底期許不遷不拆,即使要離開,但求不變的是人情。




2019-07-08 這年初夏

反送中的議題把不少年輕人捲入了這場運動,少年十五廿時,他們在這場運動中,如何自處?如何為自己的未來拼搏?

Zita/十五歲(中四)
父母自小已向她灌輸六四的歷史、討論時事。而這次反送中的運動,她也全身投入,包括製作短片呼籲年輕人上街,又參與罷課運動等等。 自認是個「和理非」的人,行動時不會冒險向前衝,明白自己年少、清楚自己的定位。包圍警總當天,她本選擇留守煲底,後來因為擔心在警總的同伴,與朋友五人走進示威人群,勸參與包圍的同伴離開。

在這場沒大台的運動裡,只靠telegram, whatsapp group, skype 通消息、協商行動,縱然有時會出亂子,但她相信每個香港人也有重要的角色,年輕人的聲音也需要被聽見。

阿華/十五歲(中三)
佔領運動令他開始接觸政治。六月九日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上街遊行,這兩星期,一放學即去煲底支持反送中活動。宅男的外表,隱藏著勇武的信念,然,到包圍警總的一刻,他選擇留守煲底,承認是有點擔心走得太前。十五歲的夏天,他仿佛成長了不少。

沛珊/十六歲(中五)
教會的媒體小組是她的政治啟蒙。因著參與國歌法的項目,她感到香港的未來要靠自己去守護。在北區成長的她,強烈感受到生活已逐步內地化,慨嘆日常生活已被內地控制著,而修訂逃犯條例更是從政治層面去削弱一國兩制。她站出來反送中,為的守護她的未來,也是這個家的未來。

阿夕/廿歲(大三)
參與612事件,被警察用催淚彈驅趕而被困中信大廈,猶如死裡逃生,自此對警察有負面情緒;其後有人因反送中而自